有诗人或歌手到民间采集歌谣上升浪,整理出来之后,当成创作的素材。但并不会所有的诗人或歌手都到民间采集歌谣,很多都“闭门造车”,自己搞创作。有的甚至引入大数据,用人工智能创作,让人真假莫辨,但并不能说歌谣不能独立创作,也不能说歌谣非得采集才能创作。
汉代以前,民间流传歌谣,清新朴野。文人士大夫搞不出那样的作品,或者说,当时文字较少,文人士大夫并不能用文字表达民间歌谣的内容,不能入乡随俗,不能用民间俗语表达。他们没有民间生活的经历,不懂老百姓的语言,也就远离了民间,成了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的人物。很多时候,民间有了童谣,是农民起义者编造的,让小孩子传播,会很快成为“谶语”,能够瓦解统治阶级的斗志。到了汉代,有了专门的乐府机关。乐官们要到民间采集歌谣,编订成册,就成了《乐府诗集》。乐府诗比较清新,有着民间原汁原味的色彩,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读。除此之外,乐府诗比较简单,比起文人士大夫做的五言诗、七言诗要简单得多。文人士大夫作诗会采用文雅的语言,不会用大白话,也不会用民间清新朴野的文字,更不会用俗语、地方语、感叹词等。但文人士大夫写的诗歌没有太多打动人的地方,只不过歌颂风花雪月,歌颂爱情,歌颂皇帝,歌颂社会长治久安,却没有说实话,没有发自内心的呼喊。民间歌谣有很多,内容丰富,风格不一。文人士大夫想要了解民间的歌谣,通过歌谣“观民风得失”,就要采集民间歌谣。虽然统治阶级并不一定礼贤下士上升浪,但一定会关注民间的生态,通过民间歌谣看民间生态。
展开剩余72%乐府机关的乐官们到民间采集诗歌,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之前的积累,往往搜集的诗歌多,编订成册的少。就像乾隆时期编订《四库全书》一样,收集民间珍本、善本图书,选入《四库全书》的并不是很多,而一旦选入,就会加以改编,删削一些不利于统治的文字,还故意改动一些文字,让皇帝挑出错来,验证“皇帝圣明”。说是编订大型类书,其实只是钳制思想,禁止进步书籍传播。乐府机关也有这方面的功能,只不过发挥得不是那么淋漓尽致罢了。乐官搜集民间歌谣之后,整理成册的并不多。或许为了题材风格“不撞车”,就选入了代表性的作品,却往往忽略了歌谣的多样性,也忽略了当朝意识形态对歌谣的影响。但不管怎样,《乐府诗集》算是编订成功了。汉代以后,乐府机关消亡了,但乐府诗并没有消亡。文人士大夫不到民间采集歌谣,而是模仿乐府诗的内容和形式,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乐府诗。于是,乐府由音乐机关转化为一种诗体形式。到了唐宋时期,很多诗人仍然在创作清新朴野的乐府诗。或许,乐府诗相对简单,文人士大夫们纷纷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,能写成,就不到民间采访了。至于内容和情感,想当然就行了。
相对于绝句和律诗来说,乐府诗还是太简单了。文人士大夫创作乐府诗,等于自己“闭门造车”,不到民间采访,想怎么写就怎么写。有自拟弃妇抒情的,有自拟农民抒情的,有自拟鸟雀抒情的,有自拟老兵抒情的。不管怎样抒情达意,都算是一种模拟抒情,而不是真的遇到了民间的事情,不是真的懂了老百姓真实的心态。文人士大夫自己创作乐府诗,而不倒民间采集,本身就是懒惰的表现,但他们有文字表现功力,模拟乐府诗来写乐府诗,简直是手到擒来的事情。就像现在人们玩短视频一样,不但喜欢刷段视频,而且喜欢创作短视频,传到社交媒体上,就可以赚点击率了。不会拍摄短视频的,看看别人的作品,就会拍了。相对于读书来说,短视频更容易被人们理解,更容易被人们接受,何况短视频平台早已经获取了观众的真实信息,根据观众的停留时长来推荐主播和作品,最终会算计观众。文人士大夫模拟乐府诗创作,本身就是“降维打击”,可以在文学圈内流行,但民间并不会流行。因为文人士大夫的模拟之作并不能传到民间去,不能真正流传。当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写作乐府诗的时候,乐府就变成了一种诗体形式,并不难模仿,也不难创作,但不是来自民间,而是来自文人士大夫的模仿或想当然。
看似省时间、省力了,创作出效率了,其实很多乐府诗写滥了,并不是来自民间原汁原味的东西了。其实,从乐府机关采集诗歌开始,诗歌就不是那么纯粹了。民间的诗歌被采集之后,自动接受了改编,有的被淘汰,有的被改得面目全非,有的改头换面之后被选入《乐府诗集》,一字不改选入的并不多。很多诗歌都经过乐官的改编,尤其要符合音律,符合节奏,去除一些粗俗的字和感叹词,最终弄得诗歌不是那么有意思了,成了比较文雅的东西。诗歌有粗俗的,有文雅的,有豪放的,有婉约的,并不能一概而论,也不能随意改编。不但古人会改编诗歌,而且当代人也会改编诗歌,甚至根本不到民间采风,而是躲在家里搞创作,不是想当然,就是靠人工智能辅助,当然会写出文字很多的作品,却不是什么优秀之作。创作态度认真的作者会到民间采集素材,而创作态度不认真的作者会想当然,会凭借虚构手法写诗作词,写故事,凭借人工智能搞创作,最终作品流于庸俗,缺少了民间原汁原味的内容和风格。文学作品没有第一之说,有的只是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”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读者的个人体会才是真实的,但读者不同,体会也不同。文学让人说不清楚,但文学创作的源泉应该是生活,来自民间的更好。
虽然城市文学、网络文学大行其道,但文学创作的规律不能改变。作家应该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,到民间去,到老百姓中间去,生活在他们中间,体验到真实的民间生态,才能积累鲜活的创作素材。只是凭借网上的言论,凭借胡思乱想的虚构,一般创作不出好的作品,或者说没有新意,就等于制造了文字垃圾,文学也就死了。要弄活文学上升浪,就不要“闭门造车”,更不是用人工智能创作,而是善于采集民间素材,发挥个人天才的想象和联想能力,可以高于生活,但不能脱离生活,才会让创作变成真正的创新性活动,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。
发布于:河北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